GDP核算的话题似乎已不再新颖。但为了给读者一些新的思索素材,笔者设计了一个带有些许物理学和哲学意味的角度,即将“时间维”和“空间维”的概念引入国民经济核算。这对于以1993年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代表的核算方法,应该是一个拓展,但讨论的仍是标准的经济学问题。本期笔者将讨论GDP时间维上的比较。
在经济学里的古典二分法中,很多经济变量都可以分为名义变量和实际变量。教科书上的定义是,用当期价格计量的是名义变量,而用固定价格计量的是实际变量。在笔者设计的框架中,将换一个角度来看名义变量和实际变量之分,即认为这种区分的意义在于,经济学分析要求我们比较两个时点上的经济变量。具体到GDP的问题,就是要在时间维上比较GDP。
宏观经济核算的基本恒等式是:价值=价格×数量。对于所有名义变量,包括名义GDP的核算来说,应用这个恒等式没有方法论的问题,惟一的要求是核算得清晰完整。2004年的经济普查应该是一次最大规模的消除遗漏行动,其主要成果就是发现国内日常的GDP统计可能至少遗漏了16%。至于如今是否还有遗漏还不清楚。但经济学家应该意识到,不对数据加以考察就使用是很危险的。例如很多人认为中国的第三产业发展欠佳,其所依据的就是第三产业GDP占GDP总量的比例太低。但是上述经济普查的结果告诉我们,这一过低比例有可能部分来自统计数据中的遗漏。
在两个时点上应用上述宏观经济核算的基本恒等式就是笔者所说的GDP的时间维比较,而这种比较的关键是价格的变化。也就是说,将两个时点上的名义变量加以比较实际上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我们不知道名义变量的变化是来自价格还是数量的变化,而这两种变化在经济分析上的意义完全不同。
这些道理很直观,但在现实中往往还会存在问题。例如,2007年7月份国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998亿元,同比增长16.4%,这是一个很高的增长率,但是必须意识到这是名义增长率,而7月份的价格上涨恰恰是速度最快的,将价格上升的因素剔除后,实际增长只有10%左右。如今一些分析认为7月份的消费增长表明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已从投资转换为消费,但考虑到价格变化的因素,这样的论断实际上难以成立。
教科书上所说的使用固定价格计量GDP在实际统计工作中是难以实现的。原因很简单:每一年的产品组合都不一样。例如假设2000年的价格是固定价格,而利用2000年的价格去计算之后各年的GDP时将出现问题: 2000年以后的新产品都没有2000年的价格可用,同时对于2000年以后退出市场的一些产品,其2000年的价格在经济核算中又失去了利用价值。因此在具体的统计工作中,必须通过价格指数来将名义变量转换为实际变量,通过加总来得到GDP的实际变量,由此计算出GPD的增长率。因此,在所有关于经济增长业绩分析都聚焦于GPD增长率的背景下,编制一个好的价格指数体系至关重要。
价格指数的编制是一个大学问,中国经济学家对此的研究十分有限,从一些经济学家对中国CPI价格指数没有包括房价的反复批评就可见一斑。虽然不能说中国的CPI价格指数的编制已经完美,但基本原则和方法是正确的。如果说目前价格指数体系中还有需改进之处,也并不在于目前常见的那些妄议。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投资是否过热是学者争论的焦点,所依据的数据是全社会投资。用这种方法判断宏观经济形势,其经济学基础是支出法GDP的分析框架。因此,人们常常将其中的消费、投资、净出口通俗地称为拉动经济的“三架马车”。不言而喻,此框架在理论上固然成立,却还需要有相应的统计数据来支持。而目前数据上的一个重要缺陷就在投资的数据:按月公布的该数据是名义变量,而相应的投资价格指数则没有配套公布,这样就使得宏观经济分析是在名义变量的框架下进行,也就是在两个时点上分析不同的投资名义数据,并从中找到宏观经济判断的依据。根据前文的讨论,这样做显然有很大的缺陷。价格指数体系中亟需改进的地方就在此。GDP空间维的比较涉及的问题更加复杂,但问题的本质与时间维的比较有相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