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2009北京国际风能展”展馆入口,罗郁梅快速地看了看示意图,迅速找到需要拜访的制造商。
身为宁波欣达重工有限公司风机技术中心的负责人,他深感时间的紧迫。“国家提高了风机行业的准入门槛。 按照国家发改委的相关要求,必须要有一年以上的运营经验,未来才能有资格参与风电项目的招投标。”
不过,欣达重工的“样机”要到明年6月才能下线。罗郁梅必须尽快寻找供应商,敲定零部件供应,让公司尽快进入“量产”,尽快满足一年的“资格期”。
此前10月19日,国家发改委重申“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而风电正是六大“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的行业”之一。目前,中国的的风电机组整机制造企业已超过80家,并且,还有许多企业正在准备进入。
作为一个风电行业的新来者,罗郁梅担忧的是,“准入门槛的提高,加上国家发改委严格审核,一些起点低、规模小的风机制造企业,肯定就要退出市场”。不过,“那些规模大的制造商,则相对受益”。
“今年是春秋时期,明年是战国时期,后年就该秦朝一统了。”21日下午,中国可再生能源风能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施鹏飞,如此预测风电设备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在他看来,市场洗牌势在必行,“政府抑制产能过剩的政策出台旨在警示。洗牌,将是市场使然。”
小风机谋变求存
“未来两年不会再批准进入者了。至少,想进入会很难。”罗郁梅坦言,“我们的风险在增大。”
除了尽快投入量产,满足国家发改委的一年“资格期”,欣达重工还在试图改变单一经营模式。
“我们原本打算只做风机整机制造。但现在,政策抑制风机产能,公司已经决定自产自销,即购买风电场,用自己的设备完成风电场建设,直至发电卖给国家电网。”罗郁梅称,“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与国家的相关政策有冲突。”
不过,购买风电场意味着更大资金投入。对宁波欣达重工来说,至少需要几十亿的资金。
“我们背靠宁波市,雅戈尔、罗蒙等公司已经有意向和我们合作了。”罗郁梅说,在他看来,相比欣达重工,这样的机会对一些规模小的风机制造商而言,却是可望不可及的。
欣达重工并非独例。经营模式的转变,成为多家民营风机企业的选择。此前,浙江华仪电气和江苏新誉风力发电设备公司,皆已改变生产模式,通过购买风电场来实现风机的“自产自销”。
在罗郁梅看来,“无法完成转型的中小风机制造商,将会在今年底或明年上半年退出市场。”
大风机“洗牌”
但对金风科技、华锐风电等大型风电设备制造商来说,产业门槛的提高,无疑是一种“保护”。
“进入门槛提高之后,行业将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对于金风而言,利大于弊。”金风科技股份公司战略及国际发展总监周彤称,“在政策规范市场之后,我们将能够避免价格战带来的伤害。”
此前,随着产能过剩情况的不断严重,价格竞争日益激烈,不仅国内风机制造商纷纷下调价格,世界风机生产商维斯塔斯亦不例外。“目前,风机价格低于每兆瓦5200元。而年初时,这个价格还是5400元。”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而据周彤介绍,7月,金风的风机价格同比下降15%。“整个市场行情如此,我们不可能不降价。”
目前,“价格战”仍在继续。华锐风电董事长韩俊良表示,随着风机成本能够下降20%到30%,风机的价格还有下调的空间。
“按照市场目前发展的趋势,今年内,风机每兆瓦价格可能降至5000元以下。”但周彤称,即便是价格战,金风科技也绝对能支撑下去。
而“价格战”将进一步加速行业“洗牌”。“我判断,2到3年内,风机行业将完成洗牌。”周彤说。
“对于风机制造商来说,只有形成规模效应了,才能降低成本。但是,国内80家整机制造商中,有兆瓦级生产能力的仅有20家左右。”罗郁梅说,“一些规模小的制造商,根本经不起价格战,将被淘汰出局。”
而一些外资制造商对中国风电市场的态度,也开始变得谨慎。
“我们判断,明年,中国风电市场会略微放缓。”穆格公司亚太区总经理Gartland说,“我们预测,明年穆格中国风电业务的增长会保持在20%到40%的比例。”而2008年之前,其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40%以上。
2009年,穆格还收购了为风机制造商提供电动变浆控制系统的路斯特公司和变浆控制和转子监控系统的Insensys公司,其在全球布局的5000个风力发电机组变浆控制系统,超过2000套在中国,并计划在北京新建一个工厂。
但现在,Gartland称,要根据市场形势作出改变,“我们会先扩大上海工厂的产能,北京新厂要到未来1至3年进行”。